墨方荣幸地宣布,我们将于2025320日举办艺术家栾雪雁的最新个展“達里尼之夏”。这也是栾雪雁继2022年“推肩乳”之后在墨方的第二次个展。展览将持续到202555日。



“逹里尼之夏”这一标题引用了典型的80年代修辞手法。“地点++季节/时间”模式常见于改革开放之初文学的命名,它既留有集体主义时代叙事的烙印,又初现开放后的文艺抒情转向。无疑,80年代是一个特殊的历史节点,是一个由宏观向个体的过渡,也是“70后”成长的年代。


“逹里尼”是大连的旧称。作为父母从农村返城后平安生下的第一个孩子,栾雪雁在此一直生活到10岁。这个近代东北亚重要的港口城市,因其战略地位一直被各国势力觊觎。19世纪末甲午海战之后,日本获得了包括大连在内的辽东半岛的管辖权。四年之后,俄国又夺得了该地区的租借权。沙皇尼古拉二世决定仿照巴黎“由中心广场向四周放射”的城市结构,将大连规划为以尼古拉耶夫广场为中心的基本布局,“逹里尼”就是这一时期的命名,它是俄语“远方”的意思。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日本又从俄国手里夺回了辽东半岛的控制权,自此占据大连40年之久。1945年苏联军队进驻旅大,直到1955年全部撤出。其间尼古拉耶夫广场几度更名,今为中山广场。建国后,旅大市在中央直辖和省辖之间几次变化,1981年正式更名为大连市。


2022年回家探亲时,栾雪雁的母亲将一批绣片交予了她。这是她母亲在大连工艺美术公司工作时(1966-1969)设计的机绣图案打样:一个大学毕业被分配到集体所有制单位、刚刚从中国画专业改行的年轻设计师的日常工作,为公司在广交会上获得了大量订单。这些带有传统意义上母女相传属性的物品,尤其这件浓郁浸润着大连生活印记的三个渔女补网的图样,遂成为《逹里尼之夏》的缘起。翌年栾雪雁重游大连,意外地发现“俄罗斯风情街”尽头那座濒临倒塌的危楼,就是小时候母亲经常带她写生鸟类标本总会流连忘返的大连自然博物馆,在被废弃后现出了它的真身——逹里尼市政厅。这一刻,幼时记忆与一个城市的前世今生猛烈地撞击在一起,那些历历在目的场景似乎都有了答案。确信的、不确信的……